English | 中文 | 旧版
  • 意见建议信箱
    如果您对学院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写邮件至: cufelawyjjy@163.com
  • [法制日报]陈华彬:睿智如斯学者风范

    发布时间:2008/05/20

    睿智如斯学者风范

    ———访中财法学院陈华彬教授

        陈华彬 1967年生,籍贯四川,法学博士。现任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法学院教授,民法学科带头人,《物权法评论》主编

    赵丽 李小璇

      初见陈华彬教授,一种学者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踏实沉稳的品质让人心生崇敬。平易近人的品质使陈老师更具学者魅力。
      “民法学博大精深,我要倾一生的心力去研究它、学习它。”内收外敛的陈老师用一句如此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奉献于民法研究的无悔情结。
      但是对民法有着浓厚兴趣的陈老师并不主张在本科阶段只专心一门学科。“大学本科是一个全面的掌握知识的阶段,是各种素养养成的一个时期,作为法科学生要综合全面地发展,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知识体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门法学学科,不能有所偏废。如果对某一门专业或某一门部门法感兴趣,读研究生时再去专门研究,在研究生阶段专注于一门部门法还是有必要的。”
      在法学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了几十年的陈华彬教授,以他的体会、感悟反复强调,法科学生一定要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知识,“四年的本科学习对将来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基本概念的掌握、逻辑思维乃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在本科阶段完成的。”
      “以学习为主适当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强调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陈华彬认为,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古罗马法学家说,法学是一门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如何把自己所学的法学知识和公平正义的法学价值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有条件的话去参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比如到网上去回答法律疑难问题,在法律援助中心接受法律咨询或上法庭参加一些诉讼活动等,这样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就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除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外,广泛涉猎书籍,完善自我也是很重要的。“对法科学生来说,除了学好法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之外,同时也应涉猎一些历史、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这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多的陈华彬在谈到论文写作时,他说:“写好论文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厚重的底蕴写出来的东西才深刻。对专业知识能系统把握、熟练灵活的加以运用,不要有遗漏和缺憾,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扎实可靠的;第二,中文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第三,硕士生、博士生要重视外语能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所研究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陈华彬认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体系等都要把握得准确。
      第二,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大陆法系的法律概念应该说都比较抽象,如法人、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因为抽象,所以才要在学习中进行推理,这个推理就是通过学习来锤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中文表达能力。陈陈华彬建议法科学生多读读散文,如《古文观止》中的《醉翁亭记》、《六国论》等都是很经典的散文,可以抽时间读一些,如果能够背下来最好。此外,要多看书,勤思考,有了知识积淀才能写出深刻的东西。
      第四,公平正义。作为一个法律人,正义感是一种基本素质。
      第五,要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心理素养。
      谈到学习法律对一个人的影响,陈华彬说:“学法律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学法律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因为法律人把什么关系都看得很清楚,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以及用什么方式去做。”
      从事民法研究二十四年的他把民法当成一部佛经来虔诚的解读。“看民法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心灵能够得到安宁和净化,会有一种普渡众生的感觉”,陈华彬在以他的方式诠释着对民法研究的挚爱。
      在整个采访中,陈华彬用一种平缓的语调讲述着他的体会见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每一句话都是在质朴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永不停息”,没有华丽的词藻,淳朴平实的十二个字表达出了一个学者在对民法研究的坚定执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