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 旧版
  • 意见建议信箱
    如果您对学院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写邮件至: cufelawyjjy@163.com
  • 跨学科论坛之六——宋一淼博士解析法制与城市布局

    发布时间:2013/05/02

    52下午三点半,中青年教师跨学科论坛第六场讲座在中财大厦模拟法庭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法制与城市布局,主讲人为经济学院宋一淼老师。宋老师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和兴趣区域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且在此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宋老师从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对城市分布影响的视角,引用空间经济学模型,结合国内外研究与现实状况,进行原理分析。此次跨学科讲座吸引了法学院、经济学院的众多师生前来参加。

           

     

    讲座按照问题的提出、制度的解释、法制与城市布局的思路进行。老师首先从中国城市经济分布引出其呈“偶数对”分布的现象,进一步解释经济是主导因素,但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制度对其也有影响。然后通过经济学模型和相关公式对此进行学理分析,把阻塞核心模型运用到城市规模分布,说明额外分散力的纳入会在规模、甚至中性位置的设置上产生差异很大的经济中心,随后用齐普夫定律进一步实证分析,从跑道经济的24个城市入手,通过阻塞核心模型来模拟位序——规模分布在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的情况,随后又对位序规模分布是否是模型的结构性结果进行分析。

    老师简单的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其通过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机制。我国部分学者对中国的经济集聚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指出了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包括没充分考虑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因素、实证方法上过于片面等。根据上述研究,考虑在NEG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建立一个两地区拓展的空间经济模型来分析非均衡发展问题,模型由消费者偏好模型、生产者行为模型和两地区均衡模型组成。最后得出结论,当处于对称均衡状态时,如果本地存在制度和政府行为优势,社会基础设施价格下降,本地真实收入高于外地,本地制造业份额上升,经济向内积聚。一旦经济偏离对称均衡状态向内积聚,由于Krugman的累积循环效应和Venables的产业关联效应,这种经济内聚过程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形成经济中心和城市中心。

    最后,在交流互动环节,数名同学就经济学模型与实际状况是否有偏离、空间经济学的其他相关问题等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在此次讲座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引用了大量的模型、图表、公式,图文并茂,使听众感受更为直观,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对城市分布及经济分布的影响,拓宽了同学们的经济学视野。

                                                              (供稿人:郑莉)

    分享到: